028-85737202

叉尾鮰

2017/12/21 | 公司新闻 返回列表

叉尾鮰养殖技术

013.jpg

斑点叉尾鮰原产于北美洲,属于大型鱼类,最大个体可达20kg。由于该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且无肌间刺,加上生长快、个体大、食性杂、抗病力强、起捕率高、适温广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和养殖户的青睐。


一、生物学特征:

 

  ㈠形态特征 

  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体前部宽于后部,头较小,吻稍尖,口亚端位,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皮肤上有明显的侧线孔。头部上下颌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幼鱼大多有斑点,部分体重大于0.5公斤的个体斑点消失。体两侧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


  ㈡、食性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投喂的配合饲料都能摄食,尤其喜食由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商品饲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还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常见的有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及大型藻类等。斑点叉尾鮰从鱼苗至成鱼在以人工饲养为主的池塘中,鱼苗、鱼种及成鱼主要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但摄食商品饲料的强度鱼苗期要低于鱼种及成鱼,这可能与幼鱼阶段摄食器官发育程度,池塘中对幼鱼适合的天然饵料数量有关。斑点叉尾鮰属底栖鱼类,较贪食,具有较大的胃,胃壁较厚,饱食后胃体膨胀较大。有集群摄食习性,并喜弱光和昼伏夜出摄食。摄食方式在10cm以前吞食、滤食方式并用,10cm以上开始以吞食为主,兼滤食。 


  ㈢温度适应范围 

  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试验结果表明,适温范围为0-38℃,生长摄食温度为5-36.5℃,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在溶氧2.5mg/l以上即能正常生活,溶氧低于0.8mg/l时开始浮头,正常生长的PH值范围为6.5-8.9,适宜透明度为30~40cm。


  ㈣年龄和生长 

  性成熟年龄为4龄以上,人工饲养条件好的少数3龄鱼可达性成熟,性成熟鱼体重为1000克以上。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第一年体长可达18-19.5cm,第二年可达26-32cm,第三年可达35-45cm,第四年可达45-57cm,第五年可达57-63cm。斑点叉尾鮰第一次性成熟后其生长速度没有明显的下降迹象。


二、苗种培育


  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培育池面积以1-2亩为宜。鱼苗下池前10-15天用生石灰、漂白粉、茶饼等对鱼池进行消毒,然后用猪、牛、人粪将水质培肥(为了克服家肥带来寄生虫的危险虫,也可以采用生物肥肥水,安全、可靠),方法同家鱼苗种培育。待水中出现大量浮游动物时,将卵黄囊消失后2-3天的鱼苗放入肥水池中。 


  苗种培育宜采用二级饲养法。一级饲养是将2厘米左右的鱼苗养到10厘米左右;二级饲养是将10厘米左右的鱼种养成30-50克左右的大规格鱼种。一级饲养亩放2.5-3万尾左右,二级饲养亩放量为7000-8000尾左右。苗种培育一般以单养为主,或在鱼苗下池后15天左右每亩搭配规格为4cm的鲢400-600尾,以维持良好的水质。 


  斑点叉尾鮰在4.5cm以下时偏重摄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无节幼体。4.5cm后开始转入以人工饲料为主。10cm到成鱼阶段摄食人工饲料及个体较大的生物,如水、陆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有机碎屑等。刚下塘的鱼苗4-5天可不喂食,或少量投喂混合饲料。4.5cm以后可将粉状配合饲料用水搅拌成团球状投喂,苗种长到6-7厘米时投喂粒径为1.5-2毫米的破碎了的配合饲料。鱼种生长到12cm左右时可使用直径为3.5mm的颗粒饲料。


  水温在15~32℃时每天上、下午各投饲一次,投饲量约为鱼体重的3-5%,水温降至13℃以下每天投喂一次,投喂量占鱼体重的1%。冬季每周喂1-2次。根据斑点叉尾鮰群体摄食的习性,投饲宜集中,将饲料直接投喂到鱼池中,投喂范围约占鱼池面积的10%。苗种培育池应定期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恶化。 


  苗种培育阶段常见的鱼病有小瓜虫病、车轮虫、孢子虫病、水霉病,在养殖过程中药注意做好疾病分防治工作。鱼苗经过120天左右的二级饲养,10月底规格可达到30-50克,亩产250公斤,成活率90-98%,饵料系数1.4-1.6。 


三、斑点叉尾鮰的成鱼养殖 


  斑点叉尾鮰既可在池塘中养殖,也可在江河、湖泊、水库等大水面放养,同时也是高密度流水养殖,网箱养殖及工厂化养殖的重要品种,我国目前斑点叉尾的成鱼养殖方式仅限于池塘和网箱养殖。 


  ㈠池塘养殖 

  斑点叉尾池塘养殖方法分主养和混养两种。主养时放养密度为每亩800-1000尾,搭配鲢、鳙200-300尾。混养时每亩放斑点叉尾鮰300-400尾,鲢、鳙鱼300-350尾,鳊鱼100-150尾,鲤、鲫鱼亦为杂食性鱼类,且争食能力强于鮰鱼,故不予混养。斑点叉尾鮰鱼种放养规格一般为5~25cm,以15cm最好。鲢、鳙搭配鱼种规格以50克左右为宜。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在12月至翌年元月,或在秋季将鮰鱼从大规格鱼种培育池直接转入成鱼池养殖。在饲养管理中,应十分注意水中溶氧。如放养密度大最好配置一台增氧机。除了天气突变外,投饵过量也会导致水中缺氧,水体溶氧量要求在每升4毫克以上。 


  ㈡网箱养殖 

  成鱼放养密度:150-250尾/平方米,养殖水域要求无污染,水流交换流畅。网箱养殖鮰鱼同养殖其它品种鱼类大致一样,即包括场地选择、安装网箱设备、苗种进箱、饲养管理等一系列过程。网箱养鮰应注意以下数点: 

  1、斑点叉尾鮰体表无鳞,易造成机械损伤,苗种进箱及换箱时应小心操作。苗种进箱前应以食盐水或者其他消毒剂消毒处理。

  2、坚持定时、定量、定质、定位投饵、苗种入箱后应利用投饵措施对其进行摄食驯化。投饵量随水温、鱼体重量变化而不同。饵料配方可随鱼体重变化进行适当调正。 

  3、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网箱养殖密度高,许多鱼病都有接触传染的特点,在这一养殖环境下更应保持水质清新,加强防病措施,尤其在分箱和并箱的时候,一定做好消毒和内服处理措施。 

  4、勤换箱、勤洗箱,使水体能充分自由交换,保持箱内水体溶氧充足。


四、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今年来由于新的疾病不断发生和流行,疾病的防治也成为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 

  ㈠ 病毒性疾病 

  1、斑点叉尾鮰病毒病

  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 

  病状: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高温季节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程一般为3-7天。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单从药物治疗该病很难治愈,故应改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预防:改善水质,保持好水体的透明度,对于池塘养殖常用益生活水素和肥水宝调水,每月用PV-菌毒嘉消毒水体,同时每月用润生康拌料投喂,增强鱼体免疫力,提高对病毒的抵抗力。治疗:抗毒嘉拌料内服,连用五天,PV菌毒嘉或水产灭毒精消毒水体,连用3次。

  2、斑点叉尾鮰白点病

  病原:淋巴囊肿病。   

  症状:体表出现白色小点,病鱼游动缓慢,吃食下降,有浅黄色的腹水产生,此病一般与其它细菌性疾病并发。鱼体表的白色小点形成之前类似于红色血泡,血泡破裂后形成皮肤溃疡状白色小点,往往会被疑为由单孢子虫导致。此病最容易在天气变化(尤其高温季节下雨后发生)。该病死亡率在20%左右,严重点的可能会更高些。

  防治:治疗:鱼虾毒克拌料内服,连用五天,PV菌毒嘉或水产灭毒精消毒水体,连用3次,一般这个病可以到有效的控制。

  ㈡ 细菌性疾病 

  主要由气单孢菌、爱德华氏菌和柱状屈桡杆菌感染引起。在病鱼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1、出血性病 

  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病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一般采用内外结合治疗法。使用水产灭毒精或PV菌毒嘉消毒,挂瓶或挂袋。选用嘉菌敌一号或氟苯尼考搅拌在饵料中投喂。连续5天。 

  2、爱德华氏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治疗:可用抗生素如氟苯尼考等治疗。用量参照出血性腐败病。 

  3、腐皮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继发真菌感染

  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该病一般发生在3-4月份,水温超过25度会很快治愈。

  防治: 一般采用内外结合治疗法。使用施必康或PV菌毒嘉消毒,挂瓶或挂袋,连用次,内服选用嘉菌敌一号或氟苯尼考,配合尚肝宁和水产专用多维搅拌在饵料中投喂。连续5天。在初期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4、细菌肠炎

  病原:细菌引起

   病状: 病鱼肛门红肿外突,轻压腹部有黄色液体外流,基本停止摄食。

  防治:内服选用精品肠鳃灵,配合尚肝宁和水产专用多维搅拌在饵料中投喂,连续5天。同时外用水产灭毒精消毒水体,连用两天。

  ㈢ 真菌病 

  1、水霉病 

  病原:水霉 

  病状:被感染后的鱼,其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会长出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捕捞、产卵等操作造成的损伤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会使水霉菌侵入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 

  防治:戊二醛消毒处理,或水产灭毒精消毒,同时内服抗生素如:嘉菌敌一号。 

  ㈣ 寄生虫病。

  1、鱼波豆虫病 

  病原:鱼波豆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和体表。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过多的粘液而形成一层灰白或带有兰色的膜。有时会出现细菌的继发性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但在水温较低时危害较大。防治:嘉虫清或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2、毛管虫病 

  病原:毛管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严重时鳃组织肿胀、贫血,有时腐烂。对鱼种和成鱼都能构成很大危害。 

  防治:用嘉虫清和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3、小瓜虫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病状:小瓜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如环境条件适于此病,几天内可使全部鱼死亡。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组织后,形成大头针头大小的小白点,肉眼可见。此病有季节性,春季水温20~25℃时适宜小瓜虫病生长和繁殖。 

  防治:内服嘉虫灭,同时使用外用杀虫药物:全无敌以及相关产品。

  4、车轮虫

  病原:车轮虫以及小车轮虫

  病症:主要寄生于斑点叉尾鮰体表皮肤、鳍。少量寄生时,斑点叉尾鮰摄食及活动正常,大量寄生时易导致鳃、皮肤粘液增生,鳃丝充血,体表皮肤具出血小点,食欲下降,投饵时鱼体集中于饵料台下游,不上台摄食或上台摄食易散群。病鱼体色加深、鱼体消瘦,喜于池边或池底摩擦。一般不会导致大批死亡。流行高峰为春夏季及秋季,尤其在暴雨季节,养殖水受地表水污染时易导致车轮虫感染

  治疗:嘉虫清连用两次全池泼洒,严重时可以同时内服嘉虫灭。 

  5、指环虫

  病原:指环虫

  症状:该病对斑点叉尾鮰养殖的危害影响很大,严重时可造成大规模的死亡。指环虫主要寄生在鱼鳃上,也可寄生在鱼的皮肤、鳍或口腔、鼻腔等处。寄生少量时,症状不明显。大量寄生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丝受到后固着器的刺激和破坏,肿胀或贫血呈苍白色,分泌大量粘液,有的发生变性、坏死、萎或增生,有的整个鳃部没有一点血色,有的往往感染真菌。一般每尾鱼鳃部上寄生着几十个,多的达上百个不等。病鱼呼吸困难,游泳缓慢,鳃盖难以闭合,最后窒息而死。

治疗:改善养殖环境,嘉虫清全池泼洒,连用2次,中间间隔2天。内服嘉虫灭,连用5至7天。 

  6、孢子虫

  病原:粘孢子虫

  症状:粘孢子虫主要是侵袭鱼体皮肤、鳃瓣及鳍条,形成胞囊。病情愈发展,胞囊愈大,数量愈多,皮肤表面糜烂、发白。病鱼日渐消瘦.变黑,活动迟缓,体表产生较多粘液。鱼苗受害比成鱼严重,严重时发病时发病率可达90%以上,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诊断:该病根据症状和镜检即可作出诊断,注意与小瓜虫病区别。

治疗与预防:在放养网箱周围用生石灰泼洒,可以杀灭藏在网箱青苔中的部分黏孢子虫及虫卵,起到预防的效果。治疗:嘉虫灭内服,外用全无敌或嘉虫清消毒。